农村“断亲”愈演愈烈,无亲时代将到来?3个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图文丨修竹书笙
(资料图片)
编辑丨修竹书笙
前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加快,发展中所被遗留的问题也在逐渐暴露出来,农村出现“断亲”的现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大家在一些现实的情况之下不得不离开自己从小生活的家乡,慢慢的远离亲人,把亲情看的越来越淡漠,主要是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收入水平相差巨大以及人口结构所影响的。
下面我们就来展开分析一下。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公共平台上看出城市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而反观农村的发展则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虽然国家近几年也在加大对于农村发展的投入,但是长时间形成的原有的农村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改变。
虽然我们从新闻上也可以看到有些农村的发展并不亚于城市,但那毕竟是个例,大多数的农村还是处于原有的状态。
那么造成农村发展停滞不前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城乡发展资源的不均衡。
我还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学校就在我们自己家门口,最远的路程可能就是在隔壁村里,虽然可能没办法达到一个村一所学校的状态。
但是邻近的村必然会有一所学校,而且老师们都很复杂,并不存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反观现在,农村里有的只是空荡荡的教学楼,老师和学生都搬到了城镇里。
即便是一些比较大的农村还有学校,但是学生数量和师资水平远远没有城镇里优秀。
基于这种情况,大部分的家长会选择举家迁到城镇,甚至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会在城镇里买房定居,长时间生活在城里。
慢慢的回老家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亲戚之间都有各自的生活,各自的交际圈,慢慢地交流也会越来越少,就会出现“断亲”的现象。
城乡收入水平相差巨大我们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就会知道农村基本上的生活都是自给自足的状态。
农村里会有集体的土地,村民们虽然没有所有权,但是有使用权或者承包权。
属于自己的土地可以用来种粮食、蔬菜、水果,基本上一年到头吃的东西都是自己种的,无污染还绿色环保。
这样的模式虽然健康,但是却存在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收入方式比较单一并且收入水平较低。
农民一般都是种植粮食或者可以买卖的农产品来增加收入,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
但是近几年连续的强降雨或者高温天气对农民和农作物来说并不友好,会造成耕地农作物产量的降低,这样农民们的收入就会锐减,长此以往收入和成本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纯利润会逐年减少。
而且耕种需要长时间的暴晒、打农药、施肥,体力劳动的强度会很大,种种的原因就会造成大部分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耕地方面的劳作,慢慢的会往城市中聚集打工。
而城市中的工作种类较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会较多,收入水平自然也会远超于农村单一的收入方式。
那么大家在背井离乡辛苦打拼的现实状态下,回乡的次数会越来越少,与亲戚之间的关系维系也自然会比较艰难。
城乡人口结构的调整随着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收入水平的差距等问题的显现,必然会导致城乡之间人口结构的调整。
在我们中国,传统的一家人的组成结构是老人、爸妈、孩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老人们觉得城市的生活越来越枯燥乏味。
每天都呆在高楼大厦中,邻里之间互不相识也没有交流,孩子们工作也都很忙,每天早出晚归,也没有时间聊天解闷。
慢慢的中老年人就会越来越想念农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之间相处融洽、聊天解闷,空气清新,他们大多数人就会选择回农村养老。
而青壮年人由于工作、生活、学习的需要,更加喜欢城市生活,有些人为了孩子的学习已经在城市中买房定居,无法跟随老人回农村生活,而且也会觉得农村生活资源匮乏,不方便,因此也不会向往农村生活。
慢慢的。就会出现农村里常住人口大多数是老年人,青壮年都在向城市中转移。
随着家中长辈的年迈,在外定居的人们回家的次数会越来越越少,慢慢地亲戚之间的走动就会变少,“断亲”现象愈演愈烈。
1.建议有关部门可以把城镇中的医疗、教育资源适当的向农村转移,尽量实现城镇和农村的资源达到一个相对的均衡状态;2.农村中地广人稀,可以吸引一些公司企业来到农村发展,在保证环境、资源不被破坏的条件下,既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也可以改善农村收入方式单一的困境;3.村干部可以适当举行一些文艺表演,邀请志愿者前来陪伴老人聊天解闷,丰富老人们的精神世界;4.可以邀请一些农业专家走进农户,指导农民一些实用的耕种技巧,逐步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断亲”现象愈演愈烈的当下,我们需要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想办法尽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的产生,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定可以建设一个亲密、和谐的现代社会。